(Natasha Breen/REDA/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)
每年的 7 月 7 日是世界巧克力日。这不仅是一个属于甜食的日子,更是一场关于土地、工艺与风味的深度探索。优秀的巧克力早已超越甜点的范畴,成为一种关于产地与制程的叙事方式,也是一门可可哲学。近年,随着人们对风味与产地意识的提升,越来越多巧克力爱好者开始关注 “Bean-to-Bar” —— 一种从源头到成品都由制作者亲自把控的巧克力制作方式。这不仅是风味上的回归,也是对原料、工艺与永续价值的重视。
所谓 “Bean-to-Bar”,指的是从原始可可豆出发,由品牌亲自完成焙炒、研磨、调温、模制等所有制作工序。它不仅强调自制工艺,更重视可可豆的来源与风味特性,让每一块巧克力都能说出一段关于产地的故事。从选豆到成品,每一块巧克力都体现了制作者对风味的理解与坚持。以下六个值得细细品味的 “Bean-to-Bar” 品牌,它们让巧克力回归原豆的纯粹,也找回那份对风味与工艺的专注。
不同于多数欧美品牌,Chocolate Concierge 擅长结合本地文化与食材,推出如榴莲黑巧、冷萃咖啡巧克力、海盐竹炭等独特风味系列,兼具趣味与复杂度。包装设计现代简约,风味标签清晰透明,适合入门,也能满足讲究风味细节的老饕。
Photo Credits to Chocolate Concierge Website
推荐品项:
Kota Marudu 70% 黑巧克力选用沙巴沿海地区的可可豆,该地曾入选 Cocoa of Excellence 世界五十佳,可说是马来西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另一项代表作。豆源来自 Dusun 社群的小农 Poimon,他以香蕉间种方式维持生态平衡。风味表现带有海棠果般的花香与酸度,伴随浓郁的红色浆果调,层次饱满而富个性。
2. Bonnat(法国)|古典主义的可可赞歌
来自法国 Voiron 小镇的 Bonnat,自 1884 年创立至今,已传承四代,始终坚持完整的 “Bean-to-Bar” 工艺,是欧洲最早期实践这一理念的品牌之一。其 Grands Crus 系列选用单一产地可可豆,着重可可本身的油脂结构与原始香气保留。Bonnat 的巧克力以顺滑、醇厚著称,入口温润柔和,果酸克制,尾韵层层递进,是传统派黑巧爱好者的心头好。尤其推荐其 Chuao 系列,使用委内瑞拉极稀有豆种,香气饱满深邃,拥有类似陈年红酒的复杂度。
Photo Credits to Chocolatier Bonnat Website
推荐品项:
Chuao, Venezuela 75% 黑巧克力选用委内瑞拉稀有产区可可豆,风味浓郁纯粹。入口是深沉的可可香,伴随热带果香、黑麦面包皮的烘焙感,以及一丝焦糖或坚果尾韵。口感顺滑饱满,是一款层次分明、回味悠长的经典黑巧克力。
3. Minimal(日本)|极简工艺,风味至上
东京品牌 Minimal 以 “少即是多” 为核心理念,主张仅用两种成分 —— 可可豆与砂糖,就能呈现风味的无限可能。品牌强调控制烘焙曲线与研磨时间,以微调方式将产地豆的特色最大化,让每块巧克力都拥有自己的风格和性格。Minimal 的产品分为 Fruity、Nutty、Savory 等风味类型,像是咖啡豆风味轮般分类,强调 “品饮式” 巧克力体验。包装极具设计感,符合日系美学的冷静克制,与其简洁而纯粹的味道相得益彰。
Photo Credits to Minimal – Bean to Bar Chocolate Website
推荐品项:
FRUITY 黑巧克力(秘鲁单一产区) 选用秘鲁有机可可豆,保留苹果与红莓干的甜酸果香,口感清爽、果香鲜明。仅以可可豆与蔗糖制成,不含额外添加,每一口都体现 Minimal “极简工艺” 下对产地豆原味的尊重与还原。
4. To’ak(厄瓜多尔)|奢侈品级的可可工艺
如果说有哪一个 “Bean-to-Bar” 品牌成功将巧克力提升到奢侈品等级,那非 To’ak 莫属。品牌使用厄瓜多尔极罕见的 Nacional 可可豆,少量生产、手工编号,并引入干邑酒桶陈年概念,使巧克力拥有如烈酒般的复杂风味与余韵。每一块 To’ak 巧克力都像一件艺术品,包装以木盒盛装,附品鉴说明与原豆产地笔记,面向的是真正愿意花时间与金钱去 “品” 的消费者。价格虽高,但在风味表现与品牌精神上无可挑剔。
Photo Credits to To’ak Chocolate Website
推荐品项:
Rain Harvest 2018 黑巧克力选用厄瓜多尔稀有 Nacional 可可豆,风味细腻优雅。香气层层展开,自莓果与罗望子起始,延伸至肉桂、丁香与奶油曲奇的温润口感,尾韵则带出太妃糖与坚果的温润余味。无人工添加,完整保留可可原始风味,是 To’ak 系列中较为平易近人的一款,适合初次尝试。
5. Dandelion Chocolate(美国)|可可的透明实验室
Dandelion 来自旧金山 Mission 区,以开放工坊与风味教育闻名,是北美 “Bean-to-Bar” 革命的代表之一。品牌仅使用可可豆与蔗糖,不添加乳制品、大豆卵磷脂等常见配料,强调风味的纯粹与产地的多样性。品牌特别注重 “工艺透明”,每块巧克力都会详细标示豆源国家、农场名、发酵与焙炒信息,甚至烘焙曲线图也对外公开,堪称可可的极客实验室。其风味清晰而有张力,带有美式手作的诚实与活力。
Photo Credits to Dandelion Chocolate Website
推荐品项:
Maya Mountain 2023 黑巧克力采用来自伯利兹南部玛雅小农的可可豆,由 Maya Mountain Cacao 集中发酵与干燥,确保风味纯净稳定。2023 年的烘焙略微延长,使可可底韵更为厚实,同时保留莓果的明亮酸香。整体风味如草莓奶冻般清新,伴随淡淡可可粉感,口感平衡细腻。
6. Marou Chocolate(越南)|热带土地的风味地图
Marou 是越南第一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“Bean-to-Bar” 品牌,由两位法国创办人于西贡成立。他们深入越南南部多省,探索不同微气候下的可可豆风味,推出依产地命名的巧克力系列,例如 Tiền Giang、Bà Rịa、Lâm Đồng 等。每款巧克力都带出越南土地的热带特性:酸度鲜明、果香奔放、香料层次丰富,与传统西方黑巧的风格大不相同。Marou 同时也推动在地小农发展,强调公平采购与生态种植,是品牌精神与风味并重的成功案例。
Photo Credits to Marou Chocolate Website
推荐品项:
Tien Giang 70% 黑巧克力来自越南前江省 Cho Gao 区,当地可可以浓郁辛香著称,使这款 70% 巧克力尝来尤为醇厚。风味交织着深色水果、蜂蜜与檀香的气息,层次复杂而醒目,尾韵悠长且难以忘怀,是一款个性鲜明、风味辨识度极高的作品。
“Bean-to-Bar” 并不是一张风味标签,而是一种从产地到味觉的诚意与透明。它强调手工、溯源、个性化,同时也推动着可可种植的公平与永续发展。当你选择 “Bean-to-Bar”,你选的不只是巧克力,更是支持一整条更有意识的风味链。在这个世界巧克力日,不妨试试一块真正 “从豆开始” 的巧克力。
Read More: 世界地球日特备:走进素食餐厅,为地球贡献一份力量
文字 Jane Law
关注 @icon.malaysia ; ICON Magazine Malaysia
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