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留空》Making Room:安置居住痕迹与历史印记
Jane Law / 3 August . 2025
Leon Leong 梁伟彬将画布化为档案,凝视城市变迁与身份的流动轨迹。
Jane Law / 3 August . 2025
Leon Leong 梁伟彬将画布化为档案,凝视城市变迁与身份的流动轨迹。
艺术家梁伟彬(Leon Leong)同时也是一位作家,早年以小说写作为主,而这种叙事性逐渐成为他创作中的鲜明特质。他善于观察、搜集故事,并将时间的碎片逐一拼贴于画布之上,构筑出一幅宏观而细腻的图景。文字与视觉,看似属于不同领域,对梁伟彬而言,却同为表达艺术的语言。当这两种语言相辅相成,便赋予作品更深的层次与延展性,使观者不仅“看见”图像,也能“读懂”其中潜藏的情绪与叙事。
梁伟彬本次在 Wei-Ling Gallery 举办的个展《留空》(Making Room),集结了三个系列——《高脚屋——甘榜峇鲁的浮世》(Stilt Houses—The Floating World of Kampung Baru)、《墙之裂隙》(Cracks in the Wall) 与《艾西亚兰:树的国度》(AISYALAM: The Tree Nation)。三个系列分别从地方记忆、城市变迁与国家想象出发,环绕“栖居”这一主题展开,探讨空间如何承载身份、情感与历史痕迹。
用细密画讲述120载的因果故事
展览入口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《高脚屋——甘榜峇鲁的浮世》。这座仿造马来高脚屋骨架结构的装置作品,承载着七幅细密画。装置结构采用传统“tanggam”榫卯工艺,呼应吉隆坡甘榜峇鲁(Kampung Baru)曾随处可见的木构民居,也象征着维系社区的“互助精神”(gotong-royong)。画作悬挂于木构之间,串联起这个拥有约 120 年历史的村落记忆。
为还原这段集体经验,梁伟彬不仅实地走访,更亲身搬入村落生活,从蜿蜒小道走至被水泥覆盖的小溪,通过田调、访谈与文献资料,逐步梳理出这片民族保留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图景。
本系列的七幅作品皆采用细密画形式——一种源自波斯、印度次大陆与中亚的传统绘画技法。尺幅虽小,却能容纳大量人物与情节,其构图通常摒弃西方绘画中常见的单点透视与空间纵深,而以平面展开、多线叙事并置的方式呈现图像。在这样的逻辑下,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、人物与动作都拥有相等的视觉权重,使作品在有限空间中得以铺陈出复杂的历史脉络与象征结构,也赋予观者从不同角度进入图像的可能。
在《Origin of Place》中,梁伟彬运用细密画开放而多线的叙事空间,将百姓的迁徙轨迹、英殖民官员与马来菁英之间的互动,以及村落格局与地貌的演变,勾勒出甘榜峇鲁的历史起点。而在《Begin and Becoming》中,他聚焦几起曾在甘榜峇鲁发生、并对马来西亚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。艺术家巧妙地将多个历史节点并置于同一构图中,不仅回溯了政治发展的轨迹,也揭示了国家认同、族群关系与城市命运之间的复杂连结。
其中的《Progress of Love》尤为动人。艺术家以一张圆形秋千椅为视觉焦点,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的是一个家族从年幼到年长的成员——从孩童、青年到父母、长辈,依序呈现出生命的流转与世代延续。这近乎四代同堂的场景令人倍感亲切,作品不仅描绘了家庭关系的深厚连结,也映照出甘榜峇鲁作为许多人故乡的面貌——一种平凡却踏实的幸福生活。
其中一幅作品被安置于装置结构中央,观者需走入这座木构屋内,才能看清整幅画面。展场也特别准备了放大镜,邀请观众细读画中密密麻麻的细节与人物。艺术家希望借由这样的设置,引导观者真正走进画中所触及的议题,在观看之余,更深入理解那些与地方、历史和记忆交织的复杂关系。
裂痕与根系:空间记忆与集体想象
随着展览动线的推进,观者的目光从甘榜峇鲁转向吉隆坡另一处已然消逝的社区。《墙之裂隙》系列聚焦拉萨组屋(Razak Mansions)——一处承载多代人记忆的住宅,如今已重建为 Razak City Residences。
梁伟彬以居民日常与建筑风景为描绘核心,将原址壁画转印至画布,并与其他油画作品共同展出,重现这片空间中的生活印迹。展厅中一块来自原组屋的墙砖,其特有的通风洞口亦成为串联画面与记忆的象征,提示被拆除的不仅是一栋建筑,更是一段群体生活的经验。
有别于《墙之裂隙》对现实空间的回望,《艾西亚兰:树的国度》则透过寓言式的视觉语言,以“树”作为象征,回应一段曾被扭曲、边缘化,却始终潜藏于集体记忆中的历史。
系列灵感来自一则早已被删除的新闻报导,曾声称马来西亚某些族群“住在树上”,并以带有歧视意味的语气,将他们描绘成未开化的“野人”。虽然这类说法已不再出现在主流叙述中,它所留下的印象却从未真正消失,悄然影响着人们对特定族群的看法。梁伟彬以“艾西亚兰”命名这个由树组成的想象国度,让那些在现实社会中被误解、忽略甚至排斥的存在重新进入公众视野。
三个系列虽在表现手法上各异,却都回应着空间与人的关系,思索“家”与“国”之间的情感结构。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关于栖居、记忆与认同的图像拼图,也邀请观者在这个不断拆建的时代中,为某些曾存在过的事物,留下一处空隙。
Read More: 2025年8月份艺文活动|吉隆坡和槟城
文字 Jane Law
图 Photo Courtesy of Leon Leong and Wei-Ling Gallery
关注 @icon.malaysia ; ICON Magazine Malaysia
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