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吉安以《摇篮凡世》揭开弃婴舱的隐秘真相

Tiffany Tan / 12 August . 2025

《摇篮凡世》让观众直面那些被忽视的生命,以及社会刻意遗忘的真相。电影将于 8 月 14 日全马墜地而生!

Pavane for an Infant

 

金马导演” 张吉安执导的第三部电影《摇篮凡世》,聚焦马来西亚弃婴议题,为边缘女性与身体自主权发声。影片由 “金像奖最佳女配角” Fish Liew 廖子妤与 “亚洲新星奖” Natalie Hsu 许恩怡领衔主演,其他演出阵容还包括金马金像双料得主袁富华、蔡宝珠、陈美玲、原腾、Jasmine SurayaDishaaleny Jack Mia Sabrina

故事以一所 24 小时运作的弃婴保护舱为背景,描绘职员丽心(廖子妤饰)与同事琴姐(蔡宝珠饰)、法蒂玛(陈美玲饰)与努鲁(Jasmine Suraya 饰)日夜守护新生命,陪伴走投无路的母亲。某夜,未成年少女小曼(许恩怡饰)徘徊在堕胎边缘,她的出现唤醒了丽心的沉痛过往,并促使她奋力将少女从黑暗中拉出。

 

Pavane for an Infant

 

电影以写实的手法,记叙着弃婴保护舱的漫漫长夜,揭露父权与神权阴影下的暴力轮回,也为女性身体自主权益发声。故事灵感源于张吉安导演 2016 年任职广播人时,觉知弃婴保护舱在大马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 “隐形的存在”,于是采访了相关议题,但因题材敏感,节目最后无奈糟禁播。

2024 年起,《摇篮凡世》已巡映十多个国家与地区,于第 37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“亚洲未来竞赛” 单元世界首映,入选第 6 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“金椰奖竞赛单元”、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“年度亚洲电影” 等,并于 2025 年勇夺第 39 届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 “青年评审大奖”,同时成为第 49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。

 

 

听张吉安导演聊《摇篮凡世》。

《摇篮凡世》以少见的 “弃婴舱” 为背景。当初为何选择这个题材?最希望观众感受到怎样的社会或人性关怀?
这部电影的缘起可以追溯到 2016 年,当时我在广播担任主持人,曾采访过弃婴舱议题,却因题材敏感被禁止播出。直到 2021 年,电影公司邀我拍摄与女性、弃婴、堕胎相关的故事,我想起了当年的采访,相隔七八年,终于有机会让这些被忽视的声音被看见。虽然题材依旧敏感,但这次我希望透过电影,让观众看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,也理解这些女性背后的无奈与力量。

 

Pavane for an Infant

 

面对宗教、性别与家庭观念的冲突,你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平衡敏感议题,又保留温情与诗意?
在马来西亚,我们常受到宗教、种族与政治等因素的限制,许多话题被划定为 “可说” 与 “不可说”。其中,宗教与性别议题的结合,往往对女性不公平,尤其在男性至上、父权观念下,女性在生育与身体自主权方面常被剥夺选择。电影除了呈现鲜为人知的弃婴舱,也透过多民族、多宗教背景下的真实处境,提出对女性所承受的严苛标准与名誉压力的质疑。电影并不提供标准答案,因为有些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我们内心,现实中也难以跨越。我更希望大众,无论性别,都能给予女性身体自主权,尤其在生育决定上,尊重她们的意愿,而不是施加道德绑架或道义束缚。《摇篮凡世》最终想传达的,就是为女性身体自主权发声,让社会多一份理解与尊重。

 

Pavane for an Infant

 

丽心与小曼的情感线细腻动人,你在选角与引导演出时做了哪些特别安排?
写好剧本后,我将角色交给廖子妤和许恩怡诠释。我们给了她们一个故事框架,但许多感性的细节都由她们自由发挥。拍摄前,我们在辅导员的协助下进行田野调查,以远距离的方式倾听受性侵少女的心声。我会将这些真实个案与感受分享给演员,让她们消化吸收,再转化成属于角色的情感轨迹,从而创造出更深层、更内敛的内心世界。

 

 

《摇篮凡世》是否再度面临电检局的删减考验?
如果《摇篮凡世》再被剪得像《五月雪》那么多,我宁可不上映。去年《五月雪》在大马上映前,被削去 27 刀,这 27 刀很伤,但换来了上映机会,也保住了乱葬岗的关键场景。相比之下,这次删减量只有去年的十分之一。虽然删剪比例较少,但弃婴与宗教议题的重要镜头确实消失了。但其中有一幕,我选择亲自遮盖 —— 片中电影院大银幕被一只手挡住,那只手正是我的手。原本那一幕计划播放完整版的《广岛之恋》,但我决定亲自上阵,把自己当成 “剪辑师”,躲在放映室亲手遮掉画面。这是我对马来西亚电检局的一种回应,我不要你剪,我自己来遮,来回应我对马来西亚电检的一种哀伤。

 

 

《摇篮凡世》中有很多高处、俯视的镜头,甚至像是 CCTV 的视角,这样的拍摄手法是怎么设计的?
在开拍前,我与香港摄影师讨论了很久,并让他看了许多弃婴舱的 CCTV 画面。我们发现全马各地的弃婴舱几乎都有全天候监控,拍下母亲与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,那种 “24 小时被注视” 的感觉让我印象很深。勘景时,我们甚至在 SS2 一间露天美食摊数到 14 CCTV,于是决定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高位、俯视的镜头,不只还原监控视角,也象征上帝、佛陀或戴胜鸟的凝视,因为戴胜鸟在《可兰经》和《旧约》中都是先知所罗门的使者。

这种从高处俯瞰、旁观的视角,有时冷静、有时像在窥探,让弃婴舱仿佛成为故事主角,而廖子妤与许恩怡饰演的人物则像守护它的天使。拍摄时,摄影机常挂在高空或屋顶,从不拆下,演员一到位就能拍摄。镜头之间不断切换,让人时而觉得是 CCTV 的视角,时而像是鸟或神明的眼睛。在最后一个镜头 —— 印度婚礼的路上,众人忽然消失,只剩三人,究竟是谁在看?答案留在观众心里。因此我们用《金刚经》收尾,回应虚与实的提问:什么是真,什么是幻?

 

 

世界各地观众对这部片的反应有什么让你意外的地方?你希望他们在离开影院时带走怎样的感受或思考?
过去一年,我们带着这部电影去了约 13 个国家和地区,发现东方与西方观众的反应很不同。东京放映时,有三位日本弃婴舱的工作人员特地来看电影,她们惊讶地发现,日本面临的困境和马来西亚几乎一样,不仅要面对舆论批评,还常被误解成鼓励遗弃,但其实那是等待挽救生命的地方。她们甚至表示想来马来西亚参观弃婴舱。

在台湾放映时,一位四十多岁的马来西亚观众走来问我:“弃婴舱是你编的吗?我在马来西亚长大,从没听说过。” 我告诉他是真的,还给他网站,他才知道国内有 13 间弃婴舱。这让我意识到,连本国人都未必知道它们的存在,更不了解背后十多年里,那些女性深夜守候、接收婴儿的故事。许多人也不知道,弃婴舱要求填写姓名和宗教,如果不填,孩子会自动归入另一个族群。

拍摄时,我删掉了一些细节来保护相关人士,但仍希望让观众看见这些被忽视的现实。这不是一部商业电影,而是想让大家知道,马来西亚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、甚至不被允许知道的事。我很高兴弃婴舱的组织在看片后联系我,希望借电影募款维持运作。我最大的愿望,是让更多人明白:如果有人无法抚养孩子,不要丢弃、不要随意送人、更不要伤害他们,交给弃婴舱,让生命有机会在新的家庭重新开始。

 

 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 

A post shared by ICON Malaysia (@icon.malaysia)

 

Read More: 为你解读电影《五月雪》的 10 件事!

 

文字 Tiffany Tan

关注 @icon.malaysia ; ICON Magazine Malaysia
登入 Magzter 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

Tiffany Tan

在时尚、珠宝、腕表、美容与生活的世界里耕耘,她始终相信,美不仅是外在的风景,更是内心的态度。她用文字串联每一刻灵感,织就温度与故事,让每一页都动人。

订阅《风华》电子周报

追读精彩的名人专访,掌握最新时尚趋势,观赏名表与珠宝收藏,走在潮流前端!
Subscribe to ICON newsletter to be updated with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high profile personalities,latest luxury fashion trends, watch and jewellery collections and more.
Subscri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