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马来西亚日,我们聚焦三位在 2025 年马来西亚全国咖啡锦标赛(Malaysia National Coffee Championship)中获奖的咖啡师。他们从不同背景与舞台出发,却因同样的热忱相聚在赛场:有人尝试为本土豆子开辟新路,有人在一次次挑战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,也有人在伙伴的守护下迈向更大的舞台。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马来西亚咖啡文化的多样风貌,也映照出这片土地上的坚持与热爱。
2025 马来西亚全国咖啡师锦标赛亚军:Jarus Loh 骆建一
在前一家咖啡馆工作了三年后,Jarus 渐渐失去了目标,也迷失了方向。正值疫情,他萌生回到家乡开一家小咖啡馆、过日子的念头。这时,老板察觉到他的彷徨,便邀请他加入 Ghostbird Coffee——旗下另一家拥有独立烘豆体系的咖啡馆,让他在担任培训师的同时,也为参加 Malaysia Barista Championship(马来西亚全国咖啡师锦标赛)做准备。
Jarus 曾在拉花项目上获得 2017 年日本 Coffee Fest 的拉花冠军,但那段经历并未带来预期的满足感。他原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多次参赛,积累经验、慢慢进步,享受比赛的过程,然而第一次参赛便意外夺冠。这让他错过了逐步探索与成长的机会,也让他感到手足无措。“因为没有规划过胜利之后的事,当时错失了一些合作机会,也不知道赢了之后该做什么,所以有些迷茫。”
而“咖啡师”项目涵盖范围更全面,对他来说也更具挑战性,尤其因为他不擅长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说,他笑言:“我以前打死都不会去。”最终,他希望在离开吉隆坡前,再给自己一次机会,重新探索这份职业的可能性。于是,他接受了老板的提议,并设定了连续三年参赛的目标。
步步踏实前进
加入 Ghostbird 后,他逐渐适应了比赛与咖啡馆工作的结合。第一年,他靠自学取得第八名;第二年请了教练指导,也曾考虑跳过当年的赛事,因为这一年聚集了两位曾多次夺冠的强劲对手。尽管最终只拿到第三名,但与冠军的分数差距不大,他对结果仍感满意。
第三年,他打算全力以赴,但前期准备的心态不佳:“我的思绪有太多包袱,如果没有赢,我好像就浪费了这三年的努力。” 带着这样的心态,他始终无法进入状态,甚至试图逃避每日训练。直到比赛前的最后两三周,他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堕落,开始强迫自己振作。天未亮,他便独自来到咖啡馆训练。在那个无人打扰的清晨,街道上偶尔只有几辆车呼啸而过,他努力集中精力,在无数次重复背诵的稿件中,专注于每一个动作。
回忆起今年的比赛,Jarus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那场差点落马的半决赛。他回想自己当时犯下的几个小错误,但凭借稳定的台风,他侥幸压线入围,心里才稍稍放下重负。决赛时,他将那场比赛视为最后一次的舞台。稿件早已倒背如流,但他依旧以最真诚的心态呈现主题与故事,完整分享自己近十年的职业心得以及对咖啡热忱的转折。最终,他获得第二名,但深知自己已经全力以赴。
重新审视热忱
比赛结束后,失落感的笼罩使他几乎不怎么说话。妻子中肯地“责备”道:“很多人连决赛都进不了,而你却因为得了第二名‘要生要死’。” 这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执念——起初,他总觉得只有夺冠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:推广马来西亚咖啡豆、鼓励更多人参赛、分享自己的咖啡理念。
然而,他逐渐意识到,或许头衔能让自己的声音吸引更多目光,但在成为培训师并坚持参赛的这几年,他与“冠军咖啡师”所做的并无太大区别。正如他自己所领悟的:“You don’t have to be a champion to do what a champion does。”
这三年里,他学到了在以往咖啡馆无法获得的知识,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,也掌握了更多烘焙技巧。在不断参赛的过程中,他对咖啡的热忱愈发深厚,也早已通过日常工作,在社群中传播自己所热爱的事物。而在这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里,我看见的,是一位尚未成为冠军,却依然耐心为我科普各种知识、因热忱而闪耀的人。
Jarus 对这项竞技也有了全新的体悟:“比赛结束后,我第一次真心地想去比赛,也是我自己唯一一次真正想做的事——是为了自己,而不是为了工作或别人。这让我对这份热爱有了新的感受和思考。” 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性,也为这份热忱添上了关键的一把火。
探索沙巴咖啡
曾到访 Ghostbird 的人们,想必都会对入口处那丰富的咖啡试饮与试闻陈列印象深刻。这里像是一个实验室,顾客可以探索风味各异的豆子,以及多种冲泡方式的组合。这次聊到本土咖啡豆时,Jarus 提到了来自沙巴的卡帝摩(Catimor),一种隶属阿拉比卡,由 Timor 与 Caturra 杂交而成的品种。
五年前,他第一次尝试这种豆子时,风味偏向木质,他形容像是树枝和中药的味道,口感并不令人满意。但随着当地农场处理技术的进步,近期再次品尝时,他用“惊艳”来形容当时的感受。回忆起第一次到访沙巴的咖啡农场,他对原始的种植条件感到震惊:“种植与收割几乎全靠人工,设备简陋。当地农夫向我们推销自家种植的咖啡豆时,我们才发现,由于处理不当,大部分咖啡豆都烂掉,一年辛苦的成果几乎报废。”
云南也种植卡帝摩咖啡,种植体系更成熟、市场竞争激烈,品质稳定且畅销。但 Jarus 相信,随着本地农场技术的进步,马来西亚同样有潜力持续产出优质豆子。
如今,Ghostbird 引入了沙巴咖啡豆,供应商是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农夫,能够稳定提供高质量豆子。这款 Malaysian Sabah Ranau Anaerobic 的风味偏向热带水果,还曾推出经过特殊处理——Tapai 发酵(原住民传统酿米酒技艺),将咖啡与特定酵母一起发酵的版本。Jarus 认为,这款豆子将本土咖啡与传统饮食文化结合,极具马来西亚特色。
目前店里暂时没有供应这种特殊处理的豆子,但 Jarus 曾用它设计特调饮品:用这款豆子搭配同样来自沙巴的单源巧克力,调制成摩卡,再通过乳清分离工艺制作出如透明奶茶般的特制饮品。乳清分离不仅降低乳糖含量,对乳糖不耐人群更友好,也让口感更清爽,泡制出接近过滤式咖啡的质感。
回归前线
比赛之后,Jarus 卸下了培训师的工作,以首席咖啡师的身份回到前线,更接近自己喜欢的事情——泡咖啡。他专注于完善店里的前台操作流程,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,再慢慢规划未来的发展。比赛经历让他明白,无论是否成为冠军,真正重要的是在每一次实践中保持热忱,勇于探索与创新。
从迷茫到重燃热忱,从拉花冠军到连续三年在咖啡师项目中稳步前进,Jarus 在 Ghostbird 的成长,是技术的提升,更是职业与生活态度的蜕变。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:真正的热忱来源于内心的选择,而咖啡,只是让他重新遇见自己的方式。
Read More: 2025 马来西亚日特辑|本土精品咖啡的现在进行式
摄影 Lily Allissa
艺术指导 Amos Yip
文字 Jane Law
关注 @icon.malaysia ; ICON Magazine Malaysia
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